数字藏品打造本土文创IP

数字藏品打造本土文创IP

2022-06-07

来源:广西新闻网

眼下,“收藏”这件事正在被互联网改变。2022年初,数字藏品被热捧,广西的文博圈、文艺界纷纷试水。藏家只需几十元,就能拥有一个有唯一编号的数字藏品,它可以在手机上展示、转赠,甚至二次售卖,满足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社交需求与价值审美。这个新兴业态有哪些创新价值?又隐藏着哪些风险?南国早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数字藏品是指“使用区块链技术,对应特定的作品、艺术品生成的唯一数字凭证,在保护其数字版权的基础上,实现真实可信的数字化发行、购买、收藏和使用”。在广西,数字藏品的产业刚起步。

5月27日下午,南宁数字藏品的藏家小林(化名)打开了手机上的“幻核”App,准备开始新一轮的秒杀。事情并不如愿,当日下午4时开售的数字藏品“大宋之美·名家系列数字书画特赏”瞬间售罄。

“尽管只是预览图,但依然能感受到它的精细度。”小林至今已在各平台入手上千件数字藏品,价格最低的9.9元/份,最高的2000元/份,他尤其钟爱有观赏价值的藏品,比如一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和博物馆文物的二次创作。

小林回忆,2022年2月9日下午3时,齐白石《游虾图》数字藏品开售,限量2500份,118元/份。由于齐白石的虾极具知名度,藏家们都对这款立体化的画作满怀期待。开售的瞬间,网络拥挤到无法点击进入,经过疯狂点击抢购,最终他如愿以偿买到了《游虾图》数字藏品。

当天,5款齐白石的数字藏品在20秒内售罄,小林还购买到了齐白石《白菜青蛙图》数字藏品。小林向记者展示了数字藏品,出品方将名画制成3D形式,点开后,可以伴随着音乐翻转欣赏,还可以选择“平面AR”或“掌上AR”,将其展示在墙上或手上,走近还能欣赏细节。

“系统禁止录屏、拷贝,所以,这是持有人登录平台账号才可以享受得到的权利。”小林说,自己一直喜欢收藏艺术品,但传统的艺术品需要存放、保养。有了数字藏品之后,他不但可以免除以往收藏实物的周章,甚至拥有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大家之作。

今年4月12日,广西博物馆分别以馆藏文物翔鹭纹铜鼓、羽纹铜凤灯和大铜马为原型,打造广西历史文化系列数字藏品,成为本土第一个推出数字藏品的机构。

“发售前几天,我就在朋友圈里发布消息。火爆的程度出乎意料,连我自己也没买到。”广西博物馆文创团队一成员表示,3款数字藏品分别限量发行8000份,售价25元/份,在上架1分钟之内全部售罄。

一团队成员说:“数字藏品公司侧重商业价值,选品相当苛刻,只选取省级博物馆最具知名度的文物,而我们的团队坚持呈现它们最真实的样子,希望能讲好广西故事。”

大家意识到,第一次的尝试仅呈现了文物的外观,他们需要对文物进行二次创作,树立品牌、深挖潜能,才能真正讲好广西故事。

4月下旬,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在北京组织召开数字藏品有关情况座谈会,发出了“谨慎对待文博数字藏品研发热”“向文物本体原型数字复刻品说不”“鼓励创作者基于文物内涵,设计并开发具有艺术性、独特性和稀缺性的文博数字藏品,借助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等倡议。文博圈数字藏品进入“冷静期”。

广西博物馆还会推出数字藏品吗?该馆文创团队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他们也强调:“数字藏品不能代替实地观展。9月底,广西博物馆将完成改扩建,重新对公众开放,让大家能近距离观赏馆藏文物。”

5月27日上午,南宁数字藏品业者傅梓洋参加了一场广西原创文学的推介会。会议组织者希望能通过文学数字藏品,推广本土原创文学。

傅梓洋供职于一家数字藏品公司,总部在上海,去年10月“空降”南宁。2021年这一年也被称为“数字藏品元年”,不少企业敏锐捕捉到数字藏品的风口,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大厂相继推出了鲸探、幻核、灵稀等相关平台,安踏、毛戈平等品牌以及多地文博机构也推出过多款数字藏品。

“数字藏品,其实就是指使用区块链技术,将一些作品、艺术品生成相对应的数字凭证,具有可追溯、难以篡改、唯一性等特点。”傅梓洋说,普通收藏品锁在保险柜里,数字藏品则在网络账号里,年轻人是追捧数字藏品的主力军。数字藏品的玩法很多,国内一些知名媒体把“年度记忆”“纪念版”做成数字藏品,甚至推出冬奥会“数字雪花”。

“目前,国内已有数百个数字藏品发售平台。”傅梓洋尝试着与广西的企业联手,打造本土的平台,孵化广西文化IP,平台即将上线。

傅梓洋说:“用数字技术呈现广西的奇山秀水、非遗文化,推广广西原创文学、绘画、摄影作品,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