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泉州木偶戏焕发文旅新韵
2025-01-09
来源:新华网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它与梨园戏一样,是构成泉腔戏曲的古老剧种,距今已有千年。早在1907年和1914年,当时的戏班“庆元班”,曾先后两次渡海到东南亚献艺,开创了“走向世界”的先声。建团70多年来,泉州市木偶剧团已出访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余次,荣获“人民友谊贡献奖”。每到一地,激起当地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在数十根丝线的操控下,木偶钟馗拎起酒壶,将酒灌入嘴中,打了个嗝后,又捧起酒坛一口气喝光。木偶小猴憨态可掬,伴着音乐声弹起吉他。这是2025年元旦泉州提线木偶戏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的现场一幕。表演者轻轻拉动手中丝线,精致小巧的木偶便跃动起来;台下座无虚席,时不时响起惊叹声与掌声;演出结束,观众还不愿离去,排队与木偶互动合影。
泉州提线木偶戏是福建省泉州市传统戏剧,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保存着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
悬丝,传统也就8根,搭在木偶的头部、肩膀、手掌、脚上。后来,逐渐发展出12根、16根、18根、24根,直到36根、40根。线越多,木偶能动的部分就越多,表演就越细腻,难度也就越高。
舞台,传统是八卦型舞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先后发展出中型舞台、大型天桥高台,随着空间阔大,形成了集悬丝、杖头、掌中等木偶戏技艺及人偶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演出形式。
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提线木偶戏曾颇为“小众”,在很长一段时间难以出圈,剧团面临观众流失、入不敷出的窘境。如今的演出却场场爆满,线上门票开售不到3分钟就被“抢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评论称,看完演出非常感动,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泉州市木偶剧团创新创作手段,提升一批传统节目、排出一批创新剧目。在表演形式上,将经典节目串成时长1小时的演出,内容丰富紧凑。为了便于外地观众理解闽南语唱念,剧场在舞台两侧配有字幕。
还有许多巧思藏在细节中。《猴趣》演员沈苏革举起手中的猴子木偶说:“现在的舞台较大,为了让更多观众看到木偶头部细节表情变化,需要不断改良木偶细节。这个猴子木偶头的五官更加突出、嘴巴和眼睛的开合幅度更大、制作猴毛的材料更长、质感也更好,舞台上的表现力更强。”
木偶戏渐渐火“出圈”,在社交媒体上,网友自发上传的打卡“笔记”、观后感越来越多,还有人分享“抢票攻略”。为了让大家能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剧院准备了诸多贴心设计。
不少游客从外地赶来,带着行李箱直奔剧院。为此,泉州市木偶剧团专门在剧场旁建起一间行李寄存和休息室,可以容纳百余人休息、等候。游客可以在剧场大厅内盖章留念,或是选购玩具木偶、钥匙扣、冰箱贴等木偶“周边”。为最大限度满足观演需求,泉州市木偶剧团现常态化举行提线木偶戏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每个星期上演12至16场。
木偶剧演员通过操纵木偶,赋予其生命和情感,演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洪世键说,放、勾、提、压,操纵木偶需要高度精准和协调。演员的双手通过操作多达三四十根丝线,来操纵木偶的头、腿等部位,使其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表演背后,凝聚着坚持多年的日夜练习。
如今,“90后”已经成为泉州市木偶剧团的中坚力量,还有15名“00后”学员正与泉州艺术学校联合培养。为培育更多后继人才,近年来剧团持续开展进校园活动,走进大专院校、周边中小学与幼儿园,举办木偶戏表演、讲座,开办木偶社团、兴趣班等。
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3年多时间里,泉州市木偶剧团在市中心老城区旧团址“嘉礼馆”于每周二、四、六、日下午4点至5点持续开展常态化免费公益性表演,每年200场次。后因观众需求量大,增至除周一外每周演出6场,每月28场、每年300余场。
近年来,剧团持续策划精品、培养市场,在泉州申遗成功以及城市文化发展、文旅深入融合的助力下,重焕活力。2024年,提线木偶戏在泉州木偶剧院演出900多场,观众人数45万人,85%以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观众。非遗艺术焕发出时代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