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
2024-12-10
来源:央广网
山林里找菌子、农家园里摘果子、闲来一起对调子,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的雨露白族乡,一年四季活动不断、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雨露乡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风土文化为灵魂,通过开发特色民族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农文旅融合,“融”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兴”的是文化、生态和产业。南华县雨露白族乡正是抓住了这一重点,坚持文旅结合引流,找准“节庆引流密码”,深度挖掘节庆文化内涵,举办了正月初八灯会、中华民族一家亲·雨露白族乡白族火把节、“菌窝子”开山仪式、摸鱼狂欢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充分释放“节庆经济”新活力。风华雨露景区2024年收入较2023年同期增长32.58%,累计接待游客人数约25万人次,全乡实现旅游收入265万元。正月初八灯会当日涌入游客5万多人次,创历史新高,辖区内酒店、民宿接客量近2万人次,较2023年翻了一番。
洒披武村委会的李从富,2024年他辞去了外省务工的工作回到老家洒披武村委会。整个夏天雨季,他就干一个职业,给进入洒披武村委会“菌窝子”找菌子的游客作向导。凭借着从小上山捡菌的经验和这几年雨露乡党委政府不计其数的野生菌科普,李从富已经能辨认出一百多种以上的野生菌了,一个季节下来,他就依靠当向导挣了2万元,被村里人戏称为“导菌人”。2024年雨露乡积极探索菌旅结合,对风华雨露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建成全州最大的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的沙生植物研学基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推出识菌、采菌、吃菌的“菌窝子”沉浸式寻菌之旅精品线路3条,带动雨露新增餐饮业3家、民宿2家,让景区群众成为带领游客入山找菌的新菌农。
为填补冬季乡村旅游游客无处可玩的空白,南华县雨露乡积极推动“农业+旅游+文化”全面融合与升级,着力将林果采摘和乡村生态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将雨露乡土壤、气候、水利等自然条件转化为资源优势,协调推进土地流转,力促基地建设,发展软籽石榴450亩,发展沃柑、椪柑、脐橙种植面积达500亩,冬枣450亩,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如今的雨露乡既迎来了“金山银山”,又留住了“美丽乡愁”。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乘着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好风,雨露乡与南华县绿耳蚁巢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强强联手,以罗文村为试点探索经营盘活“一座山”模式,共同推出“想在雨露有个窝”的鸡枞窝认养旅游产品,产品上市后销售火爆,反响良好。目前鸡枞窝认养200窝,覆盖昆明、上海等多个地区,罗文鸡枞基地也成为“产、学、研”的首选之地,2024年罗文村集体经济也首次超过了30万元,彻底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无产业支撑的难题。
如今的雨露乡,在风华雨露AAA旅游景区头部效应下以“春赏菜花夏找菌、秋闻菊香冬摘果”为思路,全乡发展种植3200多亩油菜、500亩万寿菊,吸引游客打卡“花样雨露”3.6万余人次。依托脐橙、软籽石榴、杨梅等林果园,壮大果园采摘体验游,吸引冬春季游客1.2万余人次,南瓜、万寿菊、豌豆等农产品成为旅游市场“新贵”,2024年农产品在景区销量达180多万元,风华雨露也让农文旅融出乡村百业兴旺。
全乡种植绿米辣3500亩、人工食用菌1230亩,大村村委会种植400余棒金耳属全县独有,种植软籽石榴206亩,杨梅150亩,脐橙260亩,核桃7.04万亩,中药材6540亩、巨菌草3894亩、早蚕豆1130亩、荷包豆400亩、萝卜300亩,四季红油香椿50亩,高原特色农业成为群众增收新亮点。
作为南华县唯一的白族乡,雨露乡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白族文化为魂、以农耕文化为根、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绿色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持续提速升级新兴产业,将生态农业文化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强化农文旅深度融合,阿呀噜田园农庄、彩虹露营地、蘑菇小屋精品民宿酒店等多个乡村旅游打卡地热度倍增,蘑菇小屋入选2023年云南省丙级旅游民宿,雨露村成功评选为中国第六批传统古村落,同时依托耐桥水库—莲花坝地域田园综合体和环湖旅游建设进行串点成线成面,完成风华雨露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如今的雨露乡通过农文旅的融合发展,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让雨露乡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