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生态画卷 打造旅游新时代
2024-1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九寨沟始终坚持以“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创建为引领,大力描绘生态画卷,彰显山川之美、水韵之美、文化之美,形成全域生态、全域景观、全域发展的新局面。先后获得中国旅游强县、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文明城市、天府旅游名县等称号。
生态旅游集聚带动,打造“生态样板”旅游新时代
九寨沟坚持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持续加大生态投入,深入实施“七大保护”行动和“七大治理”工程,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全面修复大熊猫、川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基因走廊,常态化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地灾防治工作,持续加强景区内动植物、水生态保护研究,有力维护生态安全,林草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7.9%,地表水水质均达三类标准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00%,拥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景区“人从众”的背后,曾经也经历过很长一段“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时光。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林木经济”时代,九寨沟才被人所知。此后,随着上级部门禁止采伐森林和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并允许九寨沟有限度地发展旅游,“童话世界”才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九寨沟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头等大事,不断集聚文旅、生态融合发展的新动能,九寨沟积极探索依靠绿色发展、坚持文旅融合振兴县域经济的新路子,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样板先行区。一方面将生态旅游与交通网络结合起来,形成“快旅慢游”旅游体系,另一方面加快生态格局重构重塑,着力描绘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生态和谐画卷。
近年来,九寨沟县构建了以九寨沟景区为核心,以神仙池、爱情海、甲勿海·熊猫园、金猴谷四个景区为引领,以中国绿发华美胜地、九寨云顶、世外罗依三个度假区为依托的“1+4+3”的旅游格局,深度推进产业融合,打造提升生态观光游、文化体验游、度假休闲游、摄影自驾游、体育户外游、疗休康养游等重点旅游产品,加快建设“生态九寨”最美风景线,打造九寨沟文化产业长廊,发展民宿体验、村民家访、自然研学、户外徒步等新兴业态,形成多点支撑、多业融合、全域发展的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格局。
综合当代年轻人露营的生活热点,九寨沟还深挖资源,打造了一批特色美食、精品民宿以及露营基地,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非遗融合焕发新生,构建“人文九寨”产业新版图
不止九寨,不止山海。文化亦是一张九寨沟的靓丽名片。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的九寨沟,依靠多元一体的文化根基,缔结出了硕果累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川、白马、安多等灿烂文化在此交融交织。㑇舞、南坪曲子、川西藏族山歌、登嘎甘㑇等97项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涵盖传统手工技艺制作、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俗等多个领域。还有13个省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四川省唯一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九寨沟也因此有着“民歌之乡、琵琶之乡、情歌之乡”等美誉。
近年来,九寨沟依托境内绚丽璀璨的自然遗产,搭建非遗展示中心、非遗村落、非遗街区、非遗传习所等保护和传承非遗。同时将非遗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当中,华美胜地开发的村民家访项目就深受游客喜爱。
除此之外,九寨沟还进行了活态演艺,推出了《九寨千古情》《藏谜》《见·九寨》等多个文化演艺品牌,形成了九寨沟演艺产业集群。开发2000余种“九寨有礼”特色文创产品,深度融合了九寨沟当地文化元素,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如今,随着川青铁路成(都)黄(胜关)段的开通,开往黄龙九寨站的动车组几乎列列爆满,“3小时游九寨”“特种兵一天来回打卡九寨沟”成为社交媒体上九寨沟旅游攻略的新标签。
通过九寨沟景区的智慧旅游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同步的数据,游客可以在订票系统上随时查看当日和未来一周的游客购票情况,自主选择前来游览的时间。“淡季不淡,旺季延长”即使处于相对的淡季,比起往年的游客量已是“翻几倍”的水平,淡季也变旺了。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交汇,让诗与远方从美好的憧憬成为可以惬意享受的体验。借着九寨沟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季开展的东风,九寨沟将继续整合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更有活力、更有魅力的文旅产品,早日实现“千万人次、百亿收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