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下沉” 县域如何接住“泼天富贵”
2024-07-31
来源:株洲日报
相比以往热衷去著名城市、风景名胜区“打卡”旅游,近年来,旅游渐呈“下沉”之势。新兴小众县域旅游正成为“香饽饽”。这一市场存在怎样的发展逻辑,对株洲县域旅游发展有何参考价值?株洲县域该如何接住这“泼天富贵”?
近日,三亚酒店业价格“雪崩”冲上热搜,成为舆论焦点。据去哪儿大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暑期三亚已预订房间的平均实际支付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0%左右。不只是三亚,暑期国内机票平均支付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6%,暑期国际机票平均支付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2%,去年暑假价格“高不可攀”的中星酒店平均价格下降8%。
即使降价,很多著名旅游城市的客流也不敌往年。那不去著名景点,游客去哪儿了呢?龙潭村地处渌口区、攸县、衡东县三地交界处,曾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偏远小山村。但如今有来自江西、武汉、长沙等各地游客来玩,每个周末都是满员,最多的时候一天有2000多游客。露营基地主理人介绍,为了给游客最佳的体验,基地会在不同季节、不同时段,设置特色主题活动,如6月策划了毕业季派对,7月则把主题定为星空音乐趴。
在渌口区朱亭镇赶集市场,也经常有来自长沙、株洲市区的游客组团来到朱亭镇赶集,购买新鲜土特产品,品尝地道农家美味,游览自然风光,玩得不亦乐乎。
这些并非孤例。来自携程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首日,县域地区的酒店和门票订单同比分别增长64%、超200%,从旅游订单同比增速来看,一二线城市小于三四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小于县域市场。
“生活化”成旅游新体验—旅游,正在“下沉”。
具体表现出两种新形式:第一种,是换一个地方延续日常生活。比如,近几年流行去民宿、酒店、露营地等延续做饭、运动、喝茶等就是旅游生活化的体现。第二种,是在旅游地体验和分享当地居民创造的美好生活,渌口的赶集文化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旅游“下沉”趋势下,新兴县域的旅游凭什么走热?
较高性价比。高性价比是消费者永恒的追求,一些原来较为小众的旅游目的地火遍全国,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物价较低,在旅游‘下沉’中,消费者希望用精打细算的消费支出来最大化满足旅游体验。
从深层逻辑来看,则是旅游“生活化”。它是指人们在旅游地体验的美好生活场景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主要体现为游客关注的重点从“风景名胜”转向“日常生活”,反映在消费支出上,就是在景区停留时间和花费的占比下降,为生活场景支出的时间和金钱的比例提高。
旅游“生活化”趋势下,株洲县域旅游是否有走红潜质?
小众县域目的地有很好的市场基础,株洲县域旅游资源丰富,都有结合自身资源特色的优势。比如,今年“五一”期间,醴陵的“炒粉节”,捡瓷器都是特色文化与县域旅游的完美结合。炎陵县神农谷景区举行第二届民俗文化节,通过“艺传千载”民俗文艺节目表演、“飘香百里”客家十大碗民俗宴、“情景融合”民俗风情体验、“精彩绝伦”啤酒音乐晚会为载体,让游客尽情享受快乐;攸县酒仙湖景区举办第七届桐花节,上演一场“酒仙湖畔寻酒仙”沉浸式国风游园会,绘桐花、踩高跷、滚铁环等活动带游客重享旧时传统乐趣。
株洲生活也安逸,契合游客追求舒适体验、惬意生活的心理需求。露营基地主理人表示,他们在考察了多个城市之后,最终选择了在株洲落地露营基地项目,就是看中了周边生活丰富便利,环境宜人,很适合游客体验多元慢生活。
要结合资源,禀赋向“新”发力
旅游“下沉”,有着良好“先天条件”的株洲,该如何接住这波“富贵”呢?
挖掘“新”资源。要在挖掘生活型旅游资源、开发生活型旅游产品、满足生活型旅游需求上发力。在保留在地文化特色和真实感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开发文创和体验性项目。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的文创咖啡馆——沉香居,这是株洲在工业旅游上的一次突破,它的创意点就在于将“在株洲,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聚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的上万个零件”工业文化特色具象化了,让“大国重器”也可以快递——带有企业历史印记的工业冰箱贴、咖啡打工人贴纸、花式印章、四季杯、厂矿杯等特色独具的文创产品,面向市民、游客开放选购。
运营“新”场景。要注重小而美的场景运营,以又快又省的活动运营拉动流量,不要大肆铺张兴建,浪费资源。蓬源仙露营基地就是因地制宜,山上利用广阔视野、自然景观建营地,山下则利用农宅打造民宿,将当地包括生活理念、生活艺术、生活氛围、生活场所、生活要素在内的场景作为新型资源利用好、开发好,突出策划的创意和特色,让游客来了还能留下来“消费”。
善于“新”营销。立足地方特色场景,用好视频化、社交化传播激发共情,形成了类似“看视频—去打卡—拍视频分享—吸引别人再来打卡”的营销闭环。蓬源仙露营基地便是靠着“朋友圈”传播,圈住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