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夏津:擦亮“桑名片”

山东夏津:擦亮“桑名片”

2024-06-07

来源:新华社

初夏时节,山东省德州市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林内,桑叶青翠、凉风习习。古桑树上挂满了一簇簇白色、紫色的桑椹。随手摘下一个放入口中,甘甜清香。清风吹过,不时有熟透的桑椹落地。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边缘的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流经此地,又多次改道而行。东周黄河故道和宋时黄河故道在此并存。空中俯瞰,黄河在夏津留下了一条条清晰的印记,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形成了30万亩的沙河地。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但从另外一方面讲,黄河改道对于黄河中下游的老百姓,每一次改道都是一次灾难。严酷的生存环境开启了夏津人民以桑治沙、抗争千年的传奇故事。

古树风姿依旧,却已换了人间。古桑繁茂,闫庙村也跟着古桑树一起“活”了起来。每年5月,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桑椹采摘游格外火爆。

目前,夏津古桑树群遗存面积有6000多亩,树龄百年甚至千年的古桑树有2万多棵,构成了世界迄今发现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2018年,这里通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审,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这块金字招牌,为夏津桑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对夏津桑产业的保护、传承与开发起到极大的鼓励和推动作用,将整个桑产业发展推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

随着当地古桑树保护工作的加强,西闫庙村的大部分古桑树于2008年被划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仍归村民所有。公园为村民提供基础设施以便管理古桑树,并结合黄河文化举办特色旅游活动,推介古桑树和桑椹,吸引了很多全国各地游客。

德百旅游小镇正式运营,其位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内,以齐鲁民俗休闲体验为契入点,设置了桑椹文化街、椹仙传奇游乐场等,既可以品尝本地特色小吃和桑产品,还可以体验炒椹叶茶、手制黑陶等传统技艺。结合乡村旅游,以庭院经济为主体,建有古桑农耕文化展示馆、杏屋书院等;打造了桑茶馆、野菜膳食馆、桑椹酒小院、桑黄养生小院等特色体验小院。

每年五六月份是古桑树桑椹的收获期。古桑树林内,夏津县苏留庄镇西闫庙村村民一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抻包晃椹”:几个人抻开一块大棉布,站在桑树下;一人手持带铁钩的长木棍,钩在桑树上摇晃几下,桑椹像雨滴一样落在棉布上。随后,大家将桑叶、树枝等杂质挑拣出来,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大筐桑椹。

西闫庙村有6000余棵古桑树,村里2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有古桑,大多是代代相传而来。夏津桑椹鲜果糖分高,不耐运输和储存,长期以来只能按时令采摘和售卖。

为充分挖掘桑树的价值,夏津县建起古桑产业研究院,围绕桑叶、桑果、桑枝、桑根、桑树皮、桑籽油等材料,开发保健养生系列产品,研制出了椹果酒、椹果食品、桑黄等200余种产品。挖掘其经济、文化、生态价值,带动乡村振兴,古桑树开始‘生金’了。

在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的桑黄生产车间里,一个个菌包整齐排列,桑黄破包而出。

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业务经理介绍,他们采集桑黄的野生菌种,利用每年果农修剪下来的古桑树皮、枝、叶等做基质,在室内模拟桑黄的生长环境,成功培育出人工桑黄,药用价值并不比野生的差。

对于夏津人而言桑树浑身是宝,桑叶做茶,桑枝、桑皮入药,桑果晒干,桑黄保健,一颗颗成熟飘香的桑椹成为夏津人民的“甜蜜果”,一片片桑叶书写致富经。由千年古桑林不断拓展出的集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桑产业链,已经成为夏津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和品牌,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

“夏津桑”不仅是一方水土的守护者,更是当地人民的精神与生活的寄托,黄河古道上千千万万的桑树群,有着共同的特性,在贫瘠的自然条件下顽强不屈,在生命遇到挑战时愈挫愈勇,在农桑立国为根基的文化源流下,这里的人民既有故土难离的情结,还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通透。植桑以保土护沙,这是“人定胜天”的意志信念,植桑以养蚕纺缟,这是“经世济民”的发展哲学。植桑以培椹采果,这是“守正创新”的机敏通达。植桑以采桑制药,这是“兼收并蓄”的探索拓展。

生存与文明的延续,本身就是写就一部智慧典籍的过程,只是, 夏津的人们是以脚下的黄河故道为纸,以存续千年的古桑树为笔,以看向未来的发展理念为墨,坚韧不拔、推陈出新、继往开来。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