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非遗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陕西“非遗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2023-04-26

来源:中国旅游报

“早就听说凤翔泥塑的魅力,今天一见果然震撼,不仅有全村家家制作泥塑的壮观场面,还有陈列馆里的各种泥塑,让人大开眼界。在泥塑村吃、住、玩十分方便,泥塑体验更是让孩子流连一整天。”近日,带着家人到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游玩的张先生说。

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评选的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前不久公布,陕西报送的《凤翔泥塑:“泥耍货”变身“聚宝盆”》《西秦刺绣:巧手绣出乡村幸福生活》《洛南草编:小草编闯出大市场》3个案例成功入选。消息传出后,不少人慕名到陕西体验获奖非遗项目,感受以非遗工坊为代表的乡村产业振兴新图景。

“聚宝盆”聚合产业链

来到六营村,穿过镌刻有“泥塑村”几个大字的木制牌楼,在右首第一家的墙上就能看到国家级非遗项目——凤翔泥塑传习所、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工坊、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等多块牌子。这是凤翔泥塑传承人胡新明的家。多年来,胡新明带领六营村泥塑人将“泥耍货”卖出大价钱,畅销全国各地,引领六营村朝着多元发展的方向奋进。

“新明泥塑工坊已累计开发设计创作新的泥塑品种60多项。目前,工坊联合加工生产农户68户,有工人35名,年产泥塑等各类手工艺品10万多件,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1万多人次。”凤翔区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工坊还举办专题培训班8场次,培养了300多名学徒,为1300多名实习学生、残疾人等授课120余课时;解决118人就业,安置脱贫户及残疾人就业6人,带动相关产业帮扶人员46名,就业人员月收入达到4500元。

近年来,凤翔泥塑在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非遗 旅游”的发展模式,带动了一批像胡新明这样的“守”艺人,推进了非遗产业发展。六营村更是利用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顺时应势、深挖广掘、创新实践,形成了非遗产业促进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带动非遗产业的文旅链条,通过走出去交流和展览、请进来举办文化节等方式,助推其走上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六营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年接待游客22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突破3000万元。”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六营村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时代赋予的中心任务,更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应有之义。”

草编编出国际市场

在大多数地方,玉米皮属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但在商洛市洛南县群众灵巧的手中,它们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品。

走进洛南县巧手草编专业合作社大门,记者迎面看到的是厂房里堆叠在一起的玉白色草编摇篮。编织工们脚边放着一盆玉米皮。他们娴熟地取皮、编织,不一会儿,就制作出一个个精致的摇篮把手。在大秦岭南麓的商山洛水之间,在全国草编摇篮产销行业之中,“洛南草编”如今已不仅是一个响当当的外贸产品品牌、非遗传承品牌,更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助残解困品牌。

洛南县巧手工艺品公司依托“洛南草编”非遗品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该公司非遗工坊采取“公司 合作社 非遗传习所 培训学校 生产基地 农户 外贸企业 电商平台”的非遗传承和生产经营模式,硬是将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麦秸秆、玉米苞叶草编产品远销到了日本、欧美、中东等地区。近3年来,公司年均实现销售收入2500余万元,在洛南县及山阳县、丹凤县等地拥有草编生产基地21个,取得国家注册商标和外观专利10项,组织草编技能培训200余场次,学员达1万余人次,带动老、弱、残6800余人从事手工编织。

“2017年,一个长期合作的美国客商因为对草编工艺感兴趣,专门来到合作社实地考察、洽谈业务。在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牵线下,洛南草编还曾前往哈萨克斯坦参加展出。我们的草编产品超过一半都出口到国外。”该公司的创办人屈军侠说。

目前,洛南县是国内草编婴儿摇篮的三大产地之一,屈军侠创办的企业是陕西唯一出口型草编婴儿摇篮的加工企业。

“非遗 ”绣出美丽乡村

宝鸡市千阳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民间手工技艺西秦刺绣历史久远,千阳县南寨镇在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重要传承地,近年来,千阳县坚持“合作社 绣娘 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壮大产业规模。

“千阳县先后创办了太阳鸟、仟惠刺绣专业合作社,让240多名留守妇女参与制作刺绣产品。合作社采取‘合作社 绣娘 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设计、剪裁、发料,统一样式、标准、质量,统一销售、核算、计酬,充分解决了群众技术、款式、销售等问题,在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抱团发展。如今,千阳县年销售刺绣产品70多万件,产值800万元。”千阳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千阳县有省市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市级“西秦巧娘”8名,20多人的110多件精美作品在省市获奖,成为受市场欢迎的品牌产品。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聚焦西秦刺绣高质量发展,不断改进刺绣制作工艺、设计理念,注册‘千阳西秦刺绣’商标,辐射带动从事刺绣制作人员超过1.5万人,实现产值超过1.5亿元,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千阳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千阳县将持续壮大刺绣产业规模,开发更多刺绣文创产品、旅游刺绣体验项目,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