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全域旅游彰显“各美其美”

梅江全域旅游彰显“各美其美”

2022-09-16

来源:南方日报

到户外露营,到景区游览,到人头攒动的商圈、露天集市选购商品……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除了赏月外,市民的娱乐活动可谓丰富多彩。

近年来,梅江区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结合推动。2021年,梅江区成功入选第四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如今,文旅市场多点开花,也为梅江区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写下生动注脚。

当前,该区持续整合资源推动全域资源旅游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北部生态发展区生态文旅产业高地、世界客都文化旅游特色区,进一步擦亮“千年嘉应 诗画梅江”品牌形象。

近年来,梅江区坚持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梅州古城和嘉应新区为核心的“一江两岸”城市文商旅融合发展区、以“画里西阳、花海城北、红色长沙”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片区逐步形成。

驱车沿着梅水路从梅州城区前往西阳镇,一路上会经过客都汇、万达广场等繁华商圈以及客天下景区等知名景点。驶入西阳后,城市景观切换为自然景观,一路好吃好玩,旅游体验丰富。

临近中午,白宫河畔仍然热闹,写生基地“白宫云水谣”吸引了不少游客纷至沓来;片片浮云、清澈的小溪和远处的松林、翠竹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西阳镇阁公岭村党支部书记钟惠琼介绍,白宫河以前河道特别浅,周围杂草丛生,自从2014年对白宫河开展全线整治以后,修筑了生态河堤、建设了亲水栈道、升级了河岸植被、增加了休闲节点,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模样。

近年来,西阳镇积极抢抓梅江区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机遇,以白宫河沿线“十村联动”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为契机,高标准打造“红色北联”“桃源筀竹”“烟雨阁公岭”“大美明山”等一批精美乡村,发展“红 绿”“农 旅”“文 旅”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例如,为进一步发挥“百年巨匠林风眠”名人效应,西阳镇加大力度保护和活化利用林风眠故居,建造风眠纪念馆和风眠艺术公园,打造还原展现林风眠画作的白宫河风光和写生基地。

又如,依托山水资源禀赋,对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但深居山中的筀竹村进行重新规划,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植入文旅产业,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昔日的“空心村”蝶变为“网红村”。

今年,一批徒步爱好者在西阳镇筀竹村周边首次发现超过200公里的可闭合古驿道资源。以此为契机,梅江区计划启动相关配套设施完善工作,将其与既有的南粤古驿道连接,规划打造国际标准徒步路线和户外运动基地,盘活乡村旅游资源,让古驿道徒步活动成为“打卡”梅江的新方式。

“西阳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红色资源,又有古建筑、古驿道等历史文化资源,今年还率先兴起户外露营等新业态。接下来,西阳镇将以打造筀竹—明山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契机,擦亮绿色生态底色,在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西阳镇党委副书记余苑梅表示。

“老板,还有猪肠糕吗?”“有,要多少?”……中秋节前,位于梅州老城区的油罗街上彩灯高挂,两边的店铺摆卖着中秋节时令食品,拥有40年老字号的油罗后厂热闹非凡,前来选购糕点的客人络绎不绝。

“每逢节日,一般早上6时就开门营业,一直到晚上10时才关门,像中秋节,猪肠糕都是供不应求,每天的销量有1000斤。”店主谢迅说,不仅实体店面销售量增加,也有不少新老顾客通过微信发来订单,这份属于家乡的节味依然是他们的“心头爱”。

除了软糯甜蜜的猪肠糕外,飘香四溢的炸煎圆、口味多样的月饼同样刺激着人的味蕾。不只是本地人,许多游客也将其作为手信,带回去给远方的家人品尝。

在梅江区的历史进程中,以油罗街为代表的老街逐渐成为客家传统美食街,汇集了许多老字号美食。此外,该区投入约1.2亿元,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民国骑楼进行外立面修缮、店铺招牌规范、管线收纳等工作。如今,泰康路、东湖路、中山路、油罗街等13条主要街道已完成改造,凌风东、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使得老街焕发新的光彩,一跃成为网红打卡点。

以油罗街为例,街道两旁建筑保留着骑楼的外貌,外观粉饰一新,但依旧弥漫着旧时风情。近几年当地举办的“古城闹元宵”“金山圩日”等民俗文化活动,将老街的古韵新颜展现在国内外游客面前。

老街的热闹,从白天一直持续到夜晚。

晚上10时,随着夜色渐深,路灯和店铺招牌发出的霓虹灯光将老街的轮廓勾勒得愈发清晰,夜宵档前人群熙熙攘攘。“不仅白天有得吃,有得看,夜景也非常漂亮,街上有很多客家小吃可以作为宵夜。”在老街品尝客家小吃牛奶煮蛋的游客张小姐说。

除了老字号历久弥新,一些新式店铺也将目光聚焦到这里。咖啡屋、啤酒屋、西餐厅……它们均由老屋改造而成,藏于老街,复古风、氛围感十足。

老街焕发新机,新业态也在梅江区不断兴起。

华灯初上,悠扬的音乐从芹洋半岛的东山新天地传出。只见整齐排列的一辆辆汽车旁,车主们纷纷打开后备箱,挂起氛围灯、摆放起各具特色的物品,游客则在不同摊位间穿梭,挑选商品。

随着“后备箱集市”在梅州迅速走红,消费活力也被进一步激发。除东山新天地之外,梅江区的客天下景区、东汇城商圈、时光梅州商业街等地也陆续兴起。

据梅江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梅江区针对在夜间旅游、乡村旅游以及产业融合新业态等不足,着力补短板,不断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推动假日经济、夜间经济发展,开拓了城市消费的新蓝海。“后备箱集市”这种新型的旅游业态和消费业态,不仅丰富了市民消费模式,也大大延长了游客消费时间,完善夜购、夜游、夜娱、夜食等“夜经济”全产业链,进而达到促进全域、全时段旅游的效果。

清晨,位于西阳镇桃坪村的梅州市明山嶂茶业有限公司茶园云雾缭绕,一行行茶树在雾中若隐若现,一派绿意盎然。

茶产业是梅江区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近年来,梅江区以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和“梅江区清凉山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项目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展茶叶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外向化、特色化发展。

同时,该区依托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富硒栽培技术示范,携手功能性农业、数字农业服务辖区创新型农业主体,着力打造特色区域富硒农产品品牌,让这片绿叶子成为当地人致富增收的“金叶子”。

“在营地,我们会向来露营的客人提供自己生产的嘉应茶,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到嘉应茶品牌,从而带动茶产业发展。”梅州市明山嶂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海珠口中的“营地”是其利用茶园中一块平地开发出的露营基地,命名为源自然农场,占地面积约8亩,自去年国庆节开放后便一直人气高涨。

“白天到附近村里走走,晚上吃当地的绿色食物,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品尝一杯绿茶,感到特别轻松。”来自广州的林小洁和朋友在中秋节前预订好了一顶帐篷,趁着假期露营度假,“能够坐在草地上,坐在帐篷里,充分接触大自然,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家住在桃坪村从事茶叶种植已有十多年,打造露营基地也是想尝试农旅融合的一种新形式,一开始没有想到会这么火爆。”陈海珠向记者介绍,“源自然农场与西阳红色古驿道相连,接下来周边还将打造多个旅游节点,这样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留住旅客,带旺乡村人气。”

旅游与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是梅江区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梅江区积极发挥旅游业综合带动性强的特点,持续推进“旅游 农业”“旅游 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高品质、个性化、多元化旅游产品,让全域旅游的内涵更为丰富。

傍晚时分,位于梅江区城北镇玉西村的朱家宝家庭农场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到这里共度亲子时光。

“放假孩子待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这里离城区十来公里,很适合假期过来,顺便让孩子体验一下农村生活,玩得开心,还增长见识。”家住梅城的江女士趁中秋假期带着两个孩子过来体验水果采摘。

据农场主朱玉介绍,她早年从事柚果销售行业,返乡后流转了村内163亩荒地,计划打造集种养、采摘、餐饮、民宿等多业态为一体的家庭农场。

“目前生意还不错,尤其是每到周末,位子一般都会被提前预订完。”朱玉说,比起光卖柚子,现在的发展模式更多元更有活力,接下来,她打算把民宿也发展起来,让业态更多元化,满足游客吃喝玩乐“一条龙”的娱乐需求。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