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旅融合打造“音乐之都”

成都文旅融合打造“音乐之都”

2022-06-20

来源:中国旅游报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成都》这首歌打动人心,浅吟低唱间,勾勒出成都这座城市的温柔、亲切与安逸。

音乐为媒。近期,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成都市“十四五”旅游名城和音乐之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音乐之都,并以建成全国一流的音乐创作生产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演艺聚集地、具有国际吸引力的高品质音乐生活消费地为核心支撑。玩在成都,“听”见成都,音乐与都市烟火相互滋养。

成都,这座巴适安逸的城市,和音乐结缘已久。1000多年前,杜甫曾用“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诗句,描述了音乐之美弥漫全城,成为这座“音乐之都”遥远的背景。

成都建设“音乐之都”,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规划》提及,2020年,成都音乐产业产值达501.71亿元。

音乐和都市现代生活的融合无间,凸显了成都的特质。成都迷笛中心总经理卢丹林说:“成都的音乐氛围一向都不错,从1997年开始在小酒馆做LIVE现场到现在,成都是国内少数几个每周都有演出的城市。现在成都有十几个LIVE HOUSE,每年举办的音乐节数量都在两位数以上,看演出已经成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些年轻人,既包括成都本地的年轻人,也包括众多特地到成都旅游、感受音乐和城市魅力的年轻人。

自由音乐人卫光还提及,2005年,一众川籍歌手亮相“超级女声”,从此,成都深深打上了“音乐”烙印,李宇春、张靓颖、谭维维、张杰等在选秀舞台上大放异彩,家喻户晓。音乐,逐渐成了传达成都多元魅力、传递城市气质的重要渠道。

在卢丹林看来,丰沃的音乐土壤, 也孕育了大量的成都本土乐队、音乐人和音乐从业人员。《规划》提及,成都市内拥有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大学等为代表的音乐院校和设有音乐相关类专业的院校18所,位居全国前列;街头亦是音乐的舞台,截至2020年,持证街头艺人达406组,年均开展街头艺术表演2000余场;同时,迷笛音乐、阿里文娱、摩登天空等一批业内重点企业落地成都发展。

“更重要的是,成都这个城市十分包容,加上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便利的出行条件,以及政府对发展音乐产业的支持,越来越多的音乐人选择在成都生活。”卢丹林说,相信成都的音乐氛围还会持续向好。

成都地铁3号线磨子桥站四川音乐学院出口,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的关注。该出口设置了一处“音乐阶梯”,乘客通过时,“音乐阶梯”不但会亮灯,还会发出不同的音调,如弹奏钢琴一般。地铁出口不远处就是成都城市音乐厅,这是西南地区建筑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性演出场馆,白色的建筑晶莹雅致,华灯初上时,灯光下的音乐厅熠熠生辉。位于金牛区的露天音乐公园,依凤凰山而建,整座公园被草坪绿树覆盖,白天是富于自然气息的城市公园,当舞台灯光亮起,便切换到火热的演出模式。

成都城市音乐厅经常有各类演出活动,话剧、交响乐、音乐剧……据卫光介绍,城市音乐厅演出的价格非常亲民,有时候,交响音乐会最低票价80元,经常一票难求。很多外地到成都旅游的人也会提前预订票。即使买不到票,到音乐厅门前拍照打卡,也成为许多游客在成都旅游的常规选项。

《规划》提及,将高标准打造音乐演艺城市地标,打造集创作、表演、录制、发行、消费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音乐产业园。截至2020年,成都已建成成都城市音乐厅、四川大剧院、露天音乐公园等室内外大中型演艺场所37个,音乐主题酒吧等小型场所突破1000个,全市各类专业演艺场馆达60个,座位数突破4万座。另外,成都还打造出了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成都音乐坊、梵木创艺区等音乐园区和洛带、安仁、平乐等音乐元素浓厚的古镇。

其中,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是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也是4A级旅游景区,吸引众多年轻人打卡。在成都人心目中,东郊记忆不仅是三线建设的红色遗址,更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理想。

各种音乐节,也是不少游客到成都旅游的理由之一。在成都这个热情、洒脱的城市里,从来不缺为热爱音乐买单的追逐者。音乐节所提供的场景带动了旅游、餐饮、零售等各方面消费。“只要音乐节有一些重量级嘉宾,场地几乎都是爆满,气氛很好。”卫光说。

《规划》提及,成都每年举办着大中小数量不等的主题音乐节会,有演出约2000场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成都汽车音乐节、草莓音乐节、仙人掌音乐节、各种明星演唱会等。据了解,成都的音乐节分布在全年的各个时间段,成都今年下半年将举办的音乐节数量,高于北京、上海等城市。

卢丹林说:“音乐节这个玩法在成都也有十多年历史,音乐节一直是成都音乐版图的重要部分。音乐节对于成都来说,就像是火锅里的花椒、川菜里的豆瓣酱,既是点睛之笔又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生活是音乐的土壤,音乐与生活结伴而行。即使没有买到城市音乐厅的演出票和音乐节的入场券,还可以光顾数不清的美食和酒馆。生活热气腾腾,美丽无处不在。近年来,武侯区对一环6公里进行了整体风貌提升,包括建筑立面、景观打造、夜间光彩、街面绿化等,街区品质更上一层楼;打造音乐大道等15个特色街区,推出BY1906创意工厂、爱转角主题文创街区等网红打卡点,让巴适安逸的城市特质融入游客体验。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若山认为,在当前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成都提出打造“音乐之都”是对文旅融合的又一个鲜活注解。众所周知,音乐不仅是文化范畴,更是牵涉面极广、潜力极高的大产业概念。建设“音乐之都”的背后逻辑就是要以音乐作为“引线”,通过技术性和艺术性创新,打造丰富的新场景和新故事,从而为城市文化赋能,并最终释放城市潜在的消费力。

卫光有时候也会去逛一些规划好的音乐街区,在他看来:“音乐和生活一样,需要时间的催化。成都音乐坊、少城视井等音乐园区,还需要进一步‘生长’。”卢丹林和卫光的想法类似,“目前几个音乐主题街区主要是以演出场地 音乐工作室形式呈现,与乐迷之间的连接比较单一,反而是处于音乐街区外的小酒馆和家吧、马丘比丘、成都迷笛中心等在内的一些独立音乐场地更加有群众基础,它们和音乐人、乐迷的关系更像是朋友,人们在这些地方会感觉更自由更接地气”。

《规划》中也提到,成都音乐产业聚集度还不足。虽然拥有东郊记忆、音乐坊等音乐产业园区,但入驻的音乐骨干企业还不多,音乐资源要素总体还比较分散,未能有效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产生更多的聚合效应。

吴若山认为:“成都要打造可持续的‘音乐之都’,其核心竞争力同样应专注于如何提升城市整体‘音乐软实力’,让音乐充分赋能城市生活,并逐渐找到具有‘成都特色’的音乐叙事方式。一是深挖成都本地音乐文化内涵,从历史、民间、学界等多方面共同构建成都作为‘音乐之都’的底层逻辑文化脉络。二是健全音乐产业体系,形成音乐制作、音乐生产、音乐消费、乐器买卖等周边全产业链条,特别是要对作为创作源动力的音乐人群体给予政策激励与福利扶持。三是发挥成都音乐院校高地优势,大力普及音乐教育,提升城市整体的音乐浓度。”

烟火升腾,音乐环绕,烟火与音乐相互滋养,成都这座迷人的城市正在以音乐讲述属于“成都”的故事。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