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2021-02-23

来源: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

近年来,岔河镇发挥区位和生态优势,通过打造“旅游”“农业”两张名片,有效巩固脱贫成果、带动乡村振兴。立足新起点,岔河镇将紧扣区十一次党代会第五次会议提出的“强化洪泽湖、白马湖旅游资源联动,促进各镇(街道)、各景点旅游资源的融合,加快构建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大旅游格局”等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探索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力争实现经济效益质量和旅游富民强镇“双提升”。

一、突出“三个融入”,构建全域旅游格局。

坚定不移走“+旅游”发展之路,将旅游富民作为重中之重,着力以规划、定位、融合和支撑“四位一体”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激发资源优势,带动群众致富。

一是融入“以城带乡”规划全域旅游。借助白马湖国家4A级景区稳定的客源市场,将乡村旅游纳入“一核一带三区”的全域旅游布局,以岔河老街为核心,依托独有红色文化、稻米特色和渔歌风情,着力建设沿白马湖滨湖风光带,保护与开发王骆殿岛,精心打造老街品牌文旅区、红色文旅示范区、工旅融合体验区,在文旅项目上串点成线,在水陆联动上连线成面,引导游客向岔河分流。

二是融入“因地制宜”定位全域旅游。挖掘岔河老街、淮宝政府旧址、江淮大学、稻米(食品)产业园、白马湖湖景等乡村旅游特色资源,放大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发挥348省道、淮金路沿线农业产业基础较好、交通相对便利、生态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打造国家级稻米研学旅游示范区,开发农业观光、采摘品尝、农耕民俗体验等独具乡村气息的旅游产品;利用沿湖村(居)资源,结合白马湖旅游开发,以“三岛、温泉小镇、向日葵的故事”三大项目为抓手,主攻文旅项目建设,引导沿线村农民创业;探索“产业园+老街文旅”多业态发展模式,新建稻米文化展示馆和电商园,零距离向游客展示稻米加工、生产、管理、文化等内容,形成产城、工旅融合示范,同时围绕老街特色底蕴,认真打造每一个产业、文旅融合节点,达到工业旅游、老街核心文旅“双联动”目的。

三是融入“项目引领”支撑全域旅游。始终把项目作为“主引擎”,以大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高标准修缮人民公社、民俗馆等一批文保项目,高质量建设东滩酒店、开通水上航线,完善滨水景观、做优生态环境;利用财政杠杆资金,加强与区建投、水投平台公司、同程文旅、白马湖文旅社会资本合作,引进落地2亿元白马湖三岛奇遇记及温泉口、成东高效农业示范园、王骆殿保护与开发等旅游大项目,着力带动沿湖乡村吃上“生态饭”,园区周边群众搭上旅游致富“特快车”。

二、做好“三个植入”,推动农文旅示范融合。

将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安排、同步实施,统筹制定镇村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确保全过程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将“景区标准”植入基础建设全过程。始终坚持精品意识,在白马湖沿湖8个村(居)、岔河老街等处,从文旅项目规划启动到项目实施,从道路建设到水体整治,从公共服务到配套设施,全方位植入旅游元素,努力建设精品示范工程,确保经得起时间、历史和市场的检验。

二是将“旅游产品”植入特色产业全过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特色农品变优质旅游产品。重点围绕岔河大米、芡实、草鸡蛋、挂面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岔河牌”农品名片,以岔河大米国家地理标志申报为抓手,与省广电平台深入合作,将传统渔耕文化内涵融入特色农产品的宣传销售中,增加产品附加值。

三是将“民风民俗”植入美丽乡村全过程。按照“宜保则保、宜建则建、宜改则改”的原则,通过拆旧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修复、农房改善等方式,整治各类低效用地,增加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用于岔河镇生态保护、修复和补齐民生短板。发挥农房项目示范样板,融合岔河红色文化元素和滨湖地区渔耕特色,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文化建设,突出旅游特色、田园风光、农家情趣、渔家风情,打造有格调、有品位、有特色的民居风貌。

三、聚焦“三项重点”,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探索采取“政府+平台公司+社会资本+农户”模式,建立健全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全面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一是实施集聚发展。在乡村振兴的大局中,聚焦“农村农业农民”,关注“生态生产生活”,把传统村落、美丽乡村、乡村民宿、旅游风情小镇、白马湖旅游度假区等作为重点,整合城镇各种要素,创造更多的美好乡村生活空间,让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集聚发力。

二是注重产业培育。把握人们对美好旅游生活需求的提升,以“乡村+”“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促进农业转型和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在开发乡村民俗、乡村特产、农事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文创”“+电商”“+工旅”“+养老”“+体育”“+研学”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培育多样化、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业态,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激活发展活力。发挥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将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重组,建立村级劳务公司,引导和组织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经营主体投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