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风向标”!近郊“乡村旅游”,业态更迭四代成风口?

2021年“风向标”!近郊“乡村旅游”,业态更迭四代成风口?

2021-01-12

来源:唯美乡村

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乡村。

乡村,是化解城市工业化危机的承接地!

这里有烟火、有生活、有故事、有乐趣,忙里偷闲,让人在懒人村体验悠闲散漫的山中岁月。在田野、在林下、在河边,融入自然,体验农事,享受民宿,品尝美食……

新农业、新文旅、原生态、大健康、新生活为方向,让“承接地”成为发展旅游的主角。

近日,新年的第一场会议、发布的第一份文件,往往是地方一年施政的“风向标”,“十四五”顺利开局起航的行动指南。

乡村旅游,不会被遗落。

乡村旅游,经历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脱贫攻坚”一系列政策主导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今天可能更偏向“量”,未来将更讲究“质”;今天都是在努力“做大”,未来将要“变强”。

乡村旅游,从产品业态上发展:第一代产品是农家乐;第二代产品是体验性农家乐;第三代产品是精品民宿或洋家乐;第四代产品是乡村旅居和田园康养。

过去,在“脱贫攻坚”时代,乡村旅游发挥了更大的动能。相关部门,遴选1000个重点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截至2019年年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超过290万家,全国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0多万家,7300多家农民合作社进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截至2020年11月,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89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示范点641个。

现在,经历过“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洗盘后,存活下来的乡村旅游项目,已成先驱。又遇上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这个阶段期间,是未来市场开拓的备战期,提质升级,苦练内功,目前是唯一选择。

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新一轮农村改革,乡村旅游会从“小生意”变成“大产业”。乡村旅游在不断演进和升级中对旅游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游客在乡村旅游中寻求深度体验,向往和追求一种更为安静、生态、放松、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度自然”+“本土文化”,成为产品业态设计的方向。

近郊“乡村旅游”迅速崛起的行业新风口

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势下,近郊“乡村旅游”成为迅速崛起的行业新风口。

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是发展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前提是得增加各群体的收入,才会有人来消费,不管是城市的市民,还是乡下的农民。

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唤醒乡村沉睡的资源,将其转化为发展的资本,促进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乡村聚集,解决当前农业粗放经营、农村宅基地空置、土地资源浪费等农村“空心化”问题,让农村留住人、发展好,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改善农村人民生活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最大功能是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才能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让都市化人群走进向往的生活,内循环真正循环起来。

以短途游、近郊游等形式为主的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大幅释放,把乡村最美好的东西带入城市,把城市的人吸引到乡村,乡村振兴才有了可能性。

尤其,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地区、成渝都市圈、长江中下游都市圈等近郊的乡村,处在风口浪尖上。扮演“都市会客厅、第二居所”的角色。

新一轮农村改革,加快土地改革,农用地流转机制会不断完善,合理放开农村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健全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办法、宅基地有偿使用办法”。乡村旅游发展,用地方面,会得到有效解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促使乡村旅游要升级换代,契合了人们对低密度、人性化、慢生活的向往,而且实现三产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目标。

未来,乡村旅游如何提质升级?

本人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到今天,也面临一些问题:缺乏合理有效的策划和规划设计、项目用地难以解决、在地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深入。

产品业态上,“农文旅、农商旅、农康旅”为主导,已经成为三大方向。

游客需求上,“深度自然”+“本土文化”的产品,渴望至极,好的产品应该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

规划设计上,需秉持“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路,商业是服(福)”的理念。

乡村旅游需要在原有资源和乡土肌理格局基础上塑造产品、提升品位与整合利用;相反大拆大建、推倒重来、否定文脉的做法只会使乡土气息的村庄失去生机与活力。

一方面展现乡村原生态景观,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意境;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乡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气息,将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作为重要的无形资产。

借助于农业、林业、水利、发改、商务、国土、交通、财税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与政策更好地推动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建立部门协作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以达到独自发力与借力使力的多力并举功效。

目前,单一、平庸的(农业规划、旅游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规划思路,难以适应,目前的需求。导致,大多数地区农村的乡村旅游项目,呈现出规划模式化、功能简单化、特色模糊化、景观(面貌)单一化的规划结构。必须,多规合一、找准定位,操控全盘,采取跨界融合的思路,给农村发展寻找更多的理由,侧重强落地性。

策划上:追求极致,瞄准优质、可塑性强的村庄,寻找特点,包装提升成为卖点,颠覆的创意,建设为爆点,形成品牌,打造成独立的乡村“IP"。

规划上:保持农村特色、民俗风貌、独立性的差异化前提下,国土空间规划、旅游规划、产业规划、组织规划、乡村治理体系规划,要同步进行,综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渗透到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给乡村旅游注入“方案定制化、产业规模化、旅居生态化、管理数字化”的规划结构。

设计上:建筑技术,涉及整体空间、建筑布局和风格,将文化融入建筑,营造建筑风貌特色;也涉及建筑质量和工匠精神;环境风貌,不仅需要有创意的大地景观,将艺术融入农村风貌建设,还要有土壤修复、水环境治理、生态景观营造等。

通过以上,跨界融合的策划、规划设计手法,新兴技术的加持,才能让乡村旅游项目更具“文化味、科技范、生活化”。

才能,打动“佛系90后,茶系95后、鞋系00后”的心,郊野与乡村消费的主力军。

市场不相信余秋雨的眼泪,只相信游客能否花钱消费,这是真理。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策划人 / 三农观察员 

其他文章

返回顶部